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关于印发《关于贯彻实施〈会计法〉加强会计监督意见》的通知

时间:2024-07-05 01:33:31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985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印发《关于贯彻实施〈会计法〉加强会计监督意见》的通知

财政部 


关于印发《关于贯彻实施〈会计法〉加强会计监督意见》的通知

财政部 财会字[2000]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解放军总后勤部、武警总部后勤部:

为贯彻实施推动《会计法》,切实加强会计监督,促进会计秩序的根本性好转,更好地发挥会计工作在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中的作用,我部制定了《关于贯彻实施〈会计法〉加强会计监督的意见》,现予印发,请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研究贯彻。贯彻执行中有什么问题,请及时向我部反映。

附件:关于贯彻实施《会计法》加强会计监督的意见

2000年3月6日



附件

关于贯彻实施《会计法》加强会计监督的意见



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修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以下简称《会计法》),自2000年7月1日起施行。《会计法》的修订和发布实施,是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促进会计工作更好地为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服务的重要措施。认真宣传贯彻《会计法》,是当前财政工作和会计工作的重要任务。

财政部门是会计工作的主管部门。根据《会计法》规定,财政部门管理会计工作的职责主要包括:(1)制定、公布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并督促贯彻实施;(2)监督检查各单位会计工作、会计资料情况以及会计人员、单位负责人履行职责情况,对违法违规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行政处罚;(3)监督检查注册会计师及其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审计报告的程序和内容; (4)处理有关单位和个人对违反《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行为的检举事宜;(5)负责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管理;(6)对忠于职守、做出显著成绩的会计人员进行精神的或者物质的奖励;(7)对会计工作的其他事项进行管理和指导。为履行财政部门管理会计工作的职责,做好《会计法》实施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现对贯彻实施《会计法》、加强会计监督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职责、切实加强会计监督加强会计监督检查,是贯彻实施《会计法》,促进会计工作秩序根本好转的重要措施。根据《会计法》的规定,财政部门承担监督各单位会计工作的重要职责。各级财政部门应当认真贯彻《会计法》的有关规定,明确分工和职责,建立责任制度,切实加强会计监督。

(一)财政部门实施会计监督的范围和内容

根据《会计法》的规定,财政部门承担下列会计监督职责:

⑴监督各单位是否依法设置会计财簿;⑵监督各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是否真实、完整;⑶监督各单位会计核算是否符合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⑷监督各单位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是否具备从业资格;⑸监督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的程序是否合规,内容是否客观、公正。

财政部门履行上述会计监督职责,需要认真做好以下工作:

1 制定会计监督制度规范。包括:具体明确监督各单位会计工作的权限、范围、方法、程序、要求、监督检查人员的组成、检查证件的设计、检查结论的出具、处理意见的落实以及行政处罚、听证和行政复议、应诉的程序等,予以制度化。

2 指导会计监督工作的开展。包括:每年对会计监督的范围、重点等作出规划,以指导本地区会计监督工作的开展;检查了解各地区会计监督开展情况;对下一级财政部门会计监督管辖权的争议作出裁定;组织会计监督中正反典型的宣传、报道以及会计法制教育等。

3 直接组织会计监督。 各级财政部门依法对有关单位的会计工作情况、包括重大会计违法案件等进行监督检查。

4 会计技术鉴定。 为适应会计业务处理日趋复杂的需要,各级财政部门应当组织专门机构或者责成有关职能机构,负责对有争议的会计业务处理是否违法违规作出技术鉴定。

5 依法处理违法违规行为。 按照《会计法》规定,县级以上财政部门对违法违规单位或个人依法进行处理,包括:责令限期改正;予以通报;对单位处以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罚款;吊销会计人员资格证书等。

6 建立案件移送制度。对财政部门直接组织的会计监督检查中发现的情节严重、且触犯刑律的会计违法案件,应当按规定程序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7 建立会计监督报告制度。 各级财政部门应当定期将组织开展的会计监督情况报告上级财政部门。报告的内容包括:开展会计监督的形式、范围;会计监督中发现的主要违法违规问题及处理结果;改进会计监督和管理的建议等。

(二)财政部门内部应当明确职责分工,建立会计监督责任制度为了切实履行《会计法》赋予财政部门的会计监督职责,保证会计监督的有效开展,各级财政部门内部应当对会计监督的具体职责作出明确分工。财政部门内部的会计监督职责分工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 统一规范, 分别落实。财政部门承担的会计监督职责,应当在统一政策、统一规划的前提下,由各职能机构具体组织实施。各级财政部门应当责成专门职能机构如会计管理或者财政监督机构统一负责会计监督协调工作。

2 管理与监督相结合。 财政部门应当将会计监督与会计管理、财务管理、预算管理、国有资产管理等结合起来,寓监督于管理之中,实行对会计工作的全过程监督。

第一,会计管理机构会同财政法制、财政监督机构研究制定会计监督规章、规划和有关政策措施。

第二,会计管理机构负责会计基础工作、会计人员从业资格情况的监督检查并负责处理(包括行使行政处罚权),会同有关职能机构进行会计技术鉴定工作,配合有关职能机构开展其他会计监督工作。

第三,财政监督机构负责对各单位的会计工作开展综合检查,包括对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进行抽查,有关业务机构给予配合;对抽查中发现的问题,负责纠正和作出行政处罚。

第四,财政法制机构负责会计监督中有关行政处罚的听证、行政复议、应诉工作,会计管理等机构与予配合。

第五,各职能机构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会签财政法制机构和财政监督机构。

第六,财政法制机构会同会计管理机构组织对会计法规的清理工作。

3 突出监督重点, 避免重复检查。财政部门内部各职能机构应当及时沟通会计监督情况,避免对同一单位、同一会计期间的会计工作进行重复检查。

4 建立会计监督责任制度。 承担会计监督职责的各职能机构对所实施的监督检查应当出具检查结论,并对检查结论承担责任。

(三)加强部门间的配合,协同开展会计监督、《会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部门依据法定职责,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财政部门在开展会计监督中,应当主动取得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本着与现行法律相协调、避免重复检查、突出监督重点、转变监督职能、实行综合治理的原则,在保证财政部门对各单位会计工作普遍监督的同时,充分发挥各种专业监督的作用。

(四)财政部门近期实施会计监督的重点财政部门在实施对各单位会计工作全面监督的同时,应当根据不同时期会计工作的状况,突出监督检查的重点。针对当前会计工作中存在的会计秩序混乱、会计信息失真等突出问题,近期应当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监督;第一,各单位依法设账情况;第二,各单位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完整情况;第三,各单位会计工作从业人员持证上岗情况;第四,各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执行情况。

二、不断健全和完善以《会计法》为中心的会计法规体系

修订后的《会计法》,在会计工作管理体制、会计记账规则、会计监督制度、会计人员管理等方面作了充实和完善,对会计管理工作也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要根据《会计法》的有关规定,结合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与《会计法》相配套的法规、制度或者实施办法,以保证《会计法》各项规定的贯彻落实。财政部近期将起草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管理条例,制定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管理办法、会计监督实施办法、内部控制制度规范等法规、制度。同时,要对现行的会计法规、制度进行清理,严格有关会计规章制度的报批和备案制度。

各级财政部门要严格执行《会计法》关于会计制度管理权限的规定,并对本地区制定的会计规章进行全面清理,对不适应新形势要求、不符合《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要按法定程序予以废止;部分内容与《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相抵触的,要及时进行修订。

三、切实加强会计工作的宏观管理

财政部门应当从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会计工作宏观管理的重要性,认真履行《会计法》赋予的管理会计工作的职责。应当按照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针对本地区会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制定整顿会计工作秩序、促进会计改革与发展的规划,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落实,切实加强对全社会会计工作的管理和监督,逐步实现会计工作秩序的根本好转,推动会计事业的顺利发展。同时,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不断转变管理职能和管理方法,树立服务观念,实行依法行政。各级财政部门在履行管理会计工作的职责中,应当取得其他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

为了与《会计法》赋予财政部门管理会计工作的职责相适应,各级财政部门应当将会计管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健全机构,配备和充实素质相当的干部,并明确职责和相应的责任制度,促进会计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海洋事业费公务费、修缮费预算定额包干暂行标准

国家海洋局


海洋事业费公务费、修缮费预算定额包干暂行标准
1982年1月1日,国家海洋局


海洋事业费公务费、修缮费预算定额包干暂行标准 单位:元
┏━┯━━┯━━━━━┯━━━━━━━━━━━━━━━━━━━━━━┓
┃ │ │科 目│ ┃
┃项│ 目 │ │ 开 支 内 容 ┃
┃ │ │名 称│ ┃
┃ │ │ │ ┃
┠─┼──┼─────┼──────────────────────┨
┃ │ │ │指办公用具、纸张、账表、日常印刷、邮资汇费、┃
┃ │ 1 │ 办 公 费 │修理、照明及饮水燃料、各种捐税、牌照、搬运、┃
┃ │ │ │其他另星购置和清洁卫生用品、公用被褥拆洗及被┃
┃公│ │ │装管理费等。 ┃
┃ ├──┼─────┼──────────────────────┨
┃ │ 2 │ 厨 具 费 │指厨食具的添置与修理费等(厨食机械设备购置经┃
┃ │ │ │批准列一般设备费内开支) ┃
┃ ├──┼─────┼──────────────────────┨
┃务│ │ │指组、干、宣、保等政工业务所需费用;报刊参考┃
┃ │ │ │资料(业务部门用报和图书资料要从严掌握列政治┃
┃ │ 3 │ 政 工 费 │部门留用党、团费中开支),广播器材的添置和维┃
┃ │ │ │修、电影设备维修、环境宣传布置、添购图书、修┃
┃ │ │ │理电视机、收录机、举办墙(板)报群众性文体活┃
┃费│ │ │动及政治部门各项业务开支 ┃
┃ ├──┼─────┼──────────────────────┨
┃ │ 4 │ 水 电 费 │指行政办公用水电(实验厂、站、所及码头、船大┃
┃ │ │ │队船用水电列各业务及管理费内)开支。 ┃
┗━┷━━┷━━━━━┷━━━━━━━━━━━━━━━━━━━━━━┛
┏━━━━━━━━━━┯━┯━━━┯━━━┯━━━━━━━━━━━━┓
┃ │计│ 标 │ 准 │ ┃
┃ 单 位 名 称 │算│ │ │ 备 注 ┃
┃ │单│ 月 │ 年 │ ┃
┃ │位│ │ │ ┃
┠──────────┼─┼───┼───┼────────────┨
┃分局机关和水文气象站│ │ 3.00 │36.00 │按编制和年初供应的实际人┃
┃调查船大队、研究所 │人│ │ │数计算 ┃
┃海洋学校、总台、上 │ │ │ │ ┃
┃办等单位 │ │ 2.00 │24.00 │ ┃
┠──────────┼─┼───┼───┼────────────┨
┃分局、研究所、学校、│人│ 0.25 │ 3.00 │按编制和年初供应的实际人┃
┃总台、上办等单位 │ │ │ │数计算 ┃
┠──────────┼─┼───┼───┼────────────┨
┃分局、研究所、学校、│ │ │ │按编制和年初供应的实际人┃
┃总台、上办等单位 │ │ │ │数计算。(其中:报刊学习┃
┃ │ │ │ │费0.50元“包括机关图书阅┃
┃ │人│ 1.00 │12.00 │览室公用书报”;文体活动┃
┃ │ │ │ │费0.30元;业务费0.20元)┃
┃ │ │ │ │除沿海水文气象台站外,其┃
┃ │ │ │ │他单位扣减0.20元影片费。┃
┠──────────┼─┼───┼───┼────────────┨
┃北海分局、一所、情 │ │ │ │船大队船员、码头人员除外┃
┃报所、仪器所、环保 │人│ 4.00 │48.00 │,按编制和年初供应的实际┃
┃所、总台等单位 │ │ │ │人数计算。 ┃
┗━━━━━━━━━━┷━┷━━━┷━━━┷━━━━━━━━━━━━┛
海洋事业费公务费、修缮费预算定额包干暂行标准 单位:元
┏━┯━━┯━━━━━┯━━━━━━━━━━━━━━━━━━━━━━┓
┃ │ │科 目│ ┃
┃项│ 目 │ │ 开 支 内 容 ┃
┃ │ │名 称│ ┃
┃ │ │ │ ┃
┠─┼──┼─────┼──────────────────────┨
┃ │ 4 │ 水 电 费 │指行政办公用水电(实验厂、站、所及码头、船大┃
┃ │ │ │队船用水电列各业务及管理费内)开支。 ┃
┃公├──┼─────┼──────────────────────┨
┃ │ │ │指大宗邮资、电话会议、电报、邮寄挂号、长途电┃
┃ │ 5 │ 邮 电 费 │话、电话单机租赁、短途电话专线租赁、中继线总┃
┃ │ │ │(单)机维修费。 ┃
┃务├──┼─────┼──────────────────────┨
┃ │ │ │指地级以上单位经批准召开的会议,按规定开支的┃
┃ │ 6 │ 会 议 费 │伙食补助、公杂费、文具、纸张、印刷、报纸、夜┃
┃ │ │ │餐、医疗、住宿、会场、交通租赁费。 ┃
┃费├──┼─────┼──────────────────────┨
┃ │ 7 │ 取 暖 费 │指按规定机关单位冬季在取暖区(期)开支的(锅┃
┃ │ │ │炉燃料、小型炉具临时合同工工资)取暖费。 ┃
┗━┷━━┷━━━━━┷━━━━━━━━━━━━━━━━━━━━━━┛
┏━━━━━━━━━━┯━┯━━━┯━━━┯━━━━━━━━━━━━┓
┃ │计│ 标 │ 准 │ ┃
┃ 单 位 名 称 │算│ │ │ 备 注 ┃
┃ │单│ 月 │ 年 │ ┃
┃ │位│ │ │ ┃
┠──────────┼─┼───┼───┼────────────┨
┃东海分局、南海分局、│ │ │ │ ┃
┃二所、三所、海洋学校│ │ 6.00 │72.00 │ ┃
┃上海办事处 │ │ │ │ ┃
┠──────────┼─┼───┼───┼────────────┨
┃分局 │ │ 3.00 │36.00 │船大队船员、码头人员除外┃
┠──────────┤人├───┼───┤按编制和年初供应的实际人┃
┃其他单位 │ │ 2.00 │24.00 │数计算。 ┃
┠──────────┼─┼───┼───┼────────────┨
┃分局 │ │ │3000. │驻地机关和单位开会不开支┃
┃ │ │ │ 00│会议费。 ┃
┠──────────┤个├───┼───┤ ┃
┃ │ │ │500.00│ ┃
┃研究所、学校 │ │ │ │ ┃
┠──────────┼─┼───┼───┼────────────┨
┃驻山东地区(含青岛)│ │ │ │船员除外,按编制和年初供┃
┃单位 │ │ │16.00 │应的实际人数计算。 ┃
┠──────────┤ ├───┼───┤ ┃
┃驻京津地区单位 │ │ │30.00 │ ┃
┠──────────┤人├───┼───┤ ┃
┃驻大连地区单位 │ │ │40.00 │ ┃
┠──────────┤ ├───┼───┤ ┃
┃驻辽宁地区(含秦皇岛│ │ │45.00 │ ┃
┃不含大连) │ │ │ │ ┃
┗━━━━━━━━━━┷━┷━━━┷━━━┷━━━━━━━━━━━━┛
海洋事业费公务费、修缮费预算定额包干暂行标准 单位:元
┏━┯━━┯━━━━━┯━━━━━━━━━━━━━━━━━━━━━━┓
┃ │ │科 目│ ┃
┃项│ 目 │ │ 开 支 内 容 ┃
┃ │ │名 称│ ┃
┃ │ │ │ ┃
┠─┼──┼─────┼──────────────────────┨
┃ │ 8 │ 差 旅 费 │指按国家和所在省、市有关标准规定开支的差旅费┃
┃ │ │ │(不包括业务差旅费)。 ┃
┃ ├──┼─┬───┼──────────────────────┨
┃公│ │修│汽 车│指汽车、摩托车大、中、小修理保养及其配件材料┃
┃ │ │ ├───┤,其他大中型行改设备、自行车等修理费。 ┃
┃ │ 9 │理│摩托车│ ┃
┃务│ │ ├───┤ ┃
┃ │ │费│其 他│ ┃
┃ ├──┼─┴───┼──────────────────────┨
┃费│10│ 燃 料 费 │指编制内在用车辆标准内燃料费(基建、科研生产┃
┃ │ │ │业务用车、动力购燃料列业务费)。 ┃
┃ ├──┼─────┼──────────────────────┨
┃ │11│ 杂 项 费 │指1-10目未包括的公务费杂项支出和补充标准┃
┃ │ │ 机 动 费 │不足部分。 ┃
┗━┷━━┷━━━━━┷━━━━━━━━━━━━━━━━━━━━━━┛
┏━━━━━━━━━━┯━┯━━━┯━━━┯━━━━━━━━━━━━┓
┃ │计│ 标 │ 准 │ ┃
┃ 单 位 名 称 │算│ │ │ 备 注 ┃
┃ │单│ 月 │ 年 │ ┃
┃ │位│ │ │ ┃
┠──────────┼─┼───┼───┼────────────┨
┃分局机关、三所和沿 │ │15.00 │180.00│按编制和年初实际供应人数┃
┃海水文气象站 │ │ │ │计算 ┃
┠──────────┤ ├───┼───┤ ┃
┃一所、二所、环保所、│ │10.00 │120.00│ ┃
┃海洋学校、上海办事处│人│ │ │ ┃
┠──────────┤ ├───┼───┤ ┃
┃情报所、仪器所、总台│ │ 5.00 │60.00 │ ┃
┃调查船大队等 │ │ │ │ ┃
┠──────────┼─┼───┼───┼────────────┨
┃分局、研究所、海洋学│ │ │1000. │按在编汽车、摩托车数计算┃
┃校、总台、上海办事处│台│ │ 00│ ┃
┃等单位 │ ├───┼───┤ ┃
┃ │ │ │500.00│ ┃
┃ ├─┼───┼───┼────────────┨
┃ │人│ 1.00 │12.00 │按编制和年初实际供应人数┃
┃ │ │ │ │计算 ┃
┠──────────┼─┼───┼───┼────────────┨
┃ ″ │台│ │1500. │按编制内在用车辆数计算 ┃
┃ │ │ │ 00│ ┃
┠──────────┼─┼───┼───┼────────────┨
┃分 局 │ │500.00│6000. │作为分局解决所属各单位公┃
┃ │ │ │ 00│务开支特殊情况 ┃
┠──────────┤ ├───┼───┼────────────┨
┃分局机关、研究所、学│ │250.00│3000. │用于公务费中的杂项开支弥┃
┃校 │ │ │ 00│补标准超支 ┃
┠──────────┤ ├───┼───┤ ┃
┃调查船大队 │ │200.00│2400. │ ┃
┃ │个│ │ 00│ ┃
┠──────────┤ ├───┼───┤ ┃
┃向阳红五号、十号船、│ │100.00│1200. │ ┃
┃总台 │ │ │ 00│ ┃
┠──────────┤ ├───┼───┤ ┃
┃中心站、上办、一○一│ │ 50.00│600.00│ ┃
┃库 │ │ │ │ ┃
┗━━━━━━━━━━┷━┷━━━┷━━━┷━━━━━━━━━━━━┛
海洋事业费公务费、修缮费预算定额包干暂行标准 单位:元
┏━┯━━┯━━━━━┯━━━━━━━━━━━━━━━━━━━━━━┓
┃ │ │科 目│ ┃
┃项│ 目 │ │ 开 支 内 容 ┃
┃ │ │名 称│ ┃
┃ │ │ │ ┃
┠─┼──┼─────┼──────────────────────┨
┃修│ │ │指房屋正常小修、电水暖、卫生等设备维修材料配┃
┃ │ 1 │房屋维修费│件、油漆、粉刷;营具消防器材添修、道路、场地┃
┃缮│ │ │、水沟、护坡修整、绿化、临时工工资 ┃
┃ ├──┼─────┼──────────────────────┨
┃费│ 2 │房屋大修费│指经批准房屋及其设备大修理费用。 ┃
┗━┷━━┷━━━━━┷━━━━━━━━━━━━━━━━━━━━━━┛
┏━━━━━━━━━━┯━┯━━━┯━━━┯━━━━━━━━━━━━┓
┃ │计│ 标 │ 准 │ ┃
┃ 单 位 名 称 │算│ │ │ 备 注 ┃
┃ │单│ 月 │ 年 │ ┃
┃ │位│ │ │ ┃
┠──────────┼─┼───┼───┼────────────┨
┃分局、研究所、海洋学│ │ 0.05 │ 0.60 │按房屋实际面积数计算 ┃
┃校、总台、上海办事处│m2│ │ │ ┃
┃等单位 │ │ │ │ ┃
┠──────────┼─┼───┼───┼────────────┨
┃ ″ │m2│ 0.07 │ 0.84 │按房屋实际面积数计算。 ┃
┃ │ │ │ │由局统一掌握专项批准下达┃
┗━━━━━━━━━━┷━┷━━━┷━━━┷━━━━━━━━━━━━┛


关于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几个问题

张爱军


【内容提要】情节严重的拒不执行法院判决、裁定的行为,特别是近年来暴力抗法事件频频发生,是对司法权威的公然挑衅。但现行法律规定在本罪的犯罪对象、犯罪主体、客观方面、追究程序和处断上均有不完善之处,制约了司法机关对这类犯罪的及时打击。本文就此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犯罪 刑罚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 暴力抗法

目前,法院执行难的一个很重要因素就是被执行人有履行能力而拒不执行法院生效裁判。尽管我国刑法对此早有惩处规定,但现实中这种违法犯罪行为真正被追究刑事责任的为数不多。由于打击不力,一些被执行人长期赖债而逍遥法外,严重损害了法院的司法权威,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①在现行刑事法律中,对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以下简称为“本罪”)的规定模糊、适用范围狭窄、追究程序复杂,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对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打击力度太弱,使“执行难”的问题难以缓解。更为严重的是,“暴力抗法”的行为有愈演愈烈之势。据福建省高级法院统计,该省2000年上半年共发生暴力抗法事件38起,因暴力抗法而受伤的执行干警达25人次,比上年同期上升177%。而最高人民法院的统计数字是:从1999年7月到2000年11月,全国法院执法过程中发生暴力抗法事件249次,384名法官被打伤。②“执行难”尚可归咎于多种客观因素,譬如被执行人的履行能力、地方保护主义、财产难于查找等等,但暴力抗法事件的频频发生,不得不引起司法高层和学界的高度警惕。这种势头如不能得到充分的遏制,我国的法治化进程则面临着开倒车的危险。制裁不力无疑是“执行难”和“暴力抗法”屡禁不止的重要因素。加大本罪的打击力度,对本罪犯罪构成的各方面从立法上予以明确,乃是当务之急。

一、 人民法院一切生效法律文书均应作为本罪犯罪对象
人民法院的判决书和裁定书作为本案犯罪对象系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明确规定,自无 疑义;但是体现人民法院司法权威、具有实体和程序意义的法律文书却远不限于这两种。因修订后的刑法取消了有罪类推,这种机械的限制遂成了制约该项法律规范发挥其作用的枷锁。试看以下的案例——“陈建明拒不执行人民法院判决案”:
被告人:陈建明,男,29岁,浙江省金华市人,无业。1993年8月9日被逮捕。
陈建明拒不执行人民法院判决一案,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人民法院经公开审理查明:
被告人陈建明与赵素英因债务纠纷,于1989年10月在拱墅区人民法院主持下,双方自愿达成调解协议:从1989年10月起至1992年11月止,陈建明分月支付赵素英本息共60400元。调解协议发生法律效力之后,陈建明仅在前两个月支付了2000元,以后就不再履行。为此,赵素英于1990年1月向拱墅区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法院采取划拨陈建明所开的卤味店银行帐内存款、查封店面等强制措施,迫使其分批偿还了12630元。在此后的执行过程中,陈建明仍在经营卤味店,具有偿还债务的能力,却无视法院的多次教育和通知,不按期偿还欠款。1991年4月,拱墅区人民法院传唤陈建明到庭,陈建明谎称近日内即支付部分欠款。然而三日之后,陈建明竟关闭店面,带妻儿、母亲举家携款外逃。其间,陈建明先后在福建省三明市和浙江省金华市开烤禽店。直至1993年7月30日,陈建明潜回杭州时被依法逮捕。陈建明被捕后,赵素英与陈建明达成执行和解协议,由陈建明一次性偿还人民币3万元,其余债权,赵素英自动放弃。陈建明在其家属帮助下交付给赵素英人民币2万元,美元1000元。
拱墅区人民法院认为:被告人陈建明与赵素英之间的债务纠纷,在人民法院主持下,双方自愿达成调解协议。该调解协议既是当事人双方协商结果的记录,又是人民法院认可和批准当事人之间协议的法律文书。它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与生效的判决、裁定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被告人陈建明无视国家法律,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协议,采取欺骗、躲避的方法,公然拒绝执行,其行为情节严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二条第一款第(六)项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23条(3)项的规定,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五十七条规定的拒不执行人民法院判决罪予以处罚。鉴于被告人陈建明归案后认罪态度较好,催促家属支付了人民币2万元,美金1000元,可以从轻处罚,而且适用缓刑不致再危害社会,可以依照刑法第六十七条第一款的规定,对其宣告缓刑。据此,杭州市拱墅区人民法院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26条“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二条第一款第(六)项的规定,应当追究有关人员刑事责任的,由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直接受理并予以判决”的规定,于1993年9月17日判决被告人陈建明犯拒不执行人民法院判决罪,处有期徒刑六个月,缓刑一年。 宣判后,被告人陈建明表示认罪服法,没有提出上诉。
这个案件发生在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修订前。按照修订后的法律,本案的处理反而会遇到诸多的困难。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调解书并非本罪的犯罪对象。这给司法实践带来诸多的困难。笔者认为:
1、调解书理应明确纳入本罪犯罪对象的范围
人民法院的调解书从性质看是法院的裁判文书之一。根据民事诉讼法第八十九条和第一百四十一条之规定,调解书经当事人签收后,与判决书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调解是人民法院对审理的民事案件依法进行的一种审判活动,调解书的性质是在法院诉讼活动中进行的、经法院确认、以人民法院名义发出的、具有法律效力和强制执行效力的一种司法文书。①所以从理论上讲,其强制执行的效力与判决和裁定是等值的。无论是拒不执行法院的判决、裁定,还是拒不执行法院调解书,在达到情节严重的时候都应该受到刑事追究。否则,一些当事人为规避法律会采取假意调解的办法,一但调解书下达,其强制执行力逊于判决和裁定,且不会因拒不执行而被追究刑事责任,这与法治精神是相悖的。
有学者认为,现行司法解释已明确将法院调解列为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犯罪对象之一,根据是最高人民法院1992年作出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23条的规定。②但从法律的效力位阶和“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上讲,修订后的刑法仅列举了判决和裁定,让最高法院在几年前的司法解释再适用于此当然不妥。尽快出台一个有权解释显得尤为必要。
2、人民法院生效的决定、通知、命令亦应纳入本案犯罪对象
人民法院的生效决定、通知和命令,均是体现法院审判权的重要法律文书。其中一些因其解决的问题的特定性,甚至不允许复议和上诉。象人民法院的决定,具有即时执行的法律效力。①
事实上,无论是判决、裁定,亦或是人民法院的其他法律文书,均是司法权的有形的载体,其作出和执行,均对当事人有约束力和强制力,对社会公众有指引、评价、教育和预测的规范作用。无论是拒不执行哪种生效的法律文书,均是对审判权的亵渎和挑战;无论是对法院作出的哪种法律文书拒不执行而未受到制裁,都足以降低人民法院行使职权行为的社会公信力。对一般公众而言,并不能完全地知悉在人民法院与被执行人之间产生约束力的介质是一份判决书、裁定书,还是一份调解书或其他法律文书;他们只需要知悉体现在各种文书上的人民法院的意志得以不折不扣地实施就足够了。一但这种意志被推诿、阻碍甚至暴力抗拒,而人民法院又不能对此作出迅速有效的反应,司法权威已然受到损害了,这与法院生效文书是何种类没有直接关系。
2002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所作的有关立法解释,已将人民法院的“协助执行通知书”作为本罪的犯罪对象明确下来,按照这个精神,对其他法律文书作同样对待,应在情理之中。
从外国立法例看,亦未将此类犯罪的对象局限于判决和裁定。如最早出现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犯罪的刑法立法——1810年《法国刑法典》。该法第209条规定,“对于法院附属人员,田野森林之看守人、官兵、赋税征收人员、强制执行人员、海关人员、诉讼两造相争物之保管人、行政警察及司法警察官员,于其执行法律或政府机关之命令、法院传票、拘票或判决书时,实施攻击或以暴力抗拒者,依据情况,构成抗拒政府之重罪或轻罪。”明确包含了对暴力抗拒执行法院判决——甚至包括拘票和传票——的行为予以治罪的内容。②

二、单位应当纳入本罪的犯罪主体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争论不休的 “协助执行义务人”能否成为犯罪主体的问题随着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所作的立法解释画上了一个句号。根据中国的司法实践情况,执行判决、裁定的义务人大体有如下几种:一是败诉的当事人;二是协助执行判决、裁定的义务人;三是其他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的人(包括两类,一类是虽非当事人但却与判决、裁定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再一类是与案件无直接利害关系,而是败诉当事人的亲友、同事、邻居、单位领导等,出于对败诉人的庇护而实施妨碍执行的行为)。③但是单位主体并未明确规定为本罪的犯罪主体。一般认为,我国刑法典第三十条对单位犯罪明确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故认为本罪可以由单位构成是没有法律依据的。如果单位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拒不执行判决、裁定,且情节严重,对行为人也只能按自然人犯本罪论处。④所以现在对单位(包括作为被执行人的单位和负有协助执行义务的单位)拒不履行判决裁定的,还不能对单位判处刑罚。
从概念上讲,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以及机关、团体等社会组织,为了给本单位牟取非法利益,或者为了维护本单位的局部利益,经单位集体研究或者单位负责人决定,而故意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以及不履行法律义务,过失实施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⑤从我国刑法典分则的规定来看,单位犯罪广泛存在于大多数的类罪当中。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所属的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中也不鲜见,共涉及23条33个罪名。笔者认为,对本罪,也应当明确规定单位犯罪。理由如下:
1、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的行为,是单位行为、职务行为,而不仅仅是个人行为。在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不履行法定义务协助人民法院的执行工作时,无论是银行行长及其他负责人,还是临柜职工,都是在履行单位的职责。在通常情况下,拒不协助行为的发生动机,往往是考虑到银企关系,出于对被执行人的一种短视和狭隘的保护。有的企业认为,如果开户银行没有能尽到保护自己存款安全的“职责”,即为服务不到位。个别银信机构为了拉拢客户,遂不惜以身抗法,有时能够造成裁判无法执行的严重后果。
2、 以单位主要负责人的个人决定或单位领导的集体决策来对抗法院裁判的执行,较之自然人主体的对抗行为,具有更大的社会危害性。在单位领导的公开决定、支持、怂恿或默许下,法制观念不强的职工极易产生过激行为,暴力抗法、冲击法院、围攻党政机关,诱发不稳定的社会因素。
3、 可以提高单位员工,特别是单位领导履行人民法院裁判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明确规定本罪为单位犯罪,会进一步树立人民法院生效裁判文书的权威,促进执行义务单位的履行行为。

三、“软抵抗”和“硬抵抗”都是本罪在客观方面的表现
屡见不鲜的暴力抗拒执行事件,是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一种常见的客观方面的表现。但该罪更多的情形体现为一种“软抵抗”。与人民法院的执行活动进行疾风暴雨式的对抗,以其明显的反社会性,无疑会受到相对迅速的控制和制裁;但如果采用一种相对温和的措施来抗拒执行,其手段和方式的隐匿性使其更易得逞。1998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负有执行义务的人具有下列情形的,认为“情节严重”:(一)在人民法院发出执行通知以后,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已被依法查封、扣押或者已被清点并责令其保管的财产,转移已被冻结的财产,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二)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在执行中向人民法院提供担保的财产,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这是两种常见的非暴力情节。类似的情形还有:
1、 转移财产的行为早在诉讼之初即发生。
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刑法三百一十三条的解释扩充了最高法院司法解释的适用范围,表述为“被执行人隐藏、转移、故意毁损财产或者无偿转让财产、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取消了最高法院解释中“发出执行通知”这个时间限制。但还有一个问题随之产生:被告(人)在诉讼程序开始之初,甚至在预感到诉讼不可避免之时,就开始了“隐藏、转移、故意毁损财产或者无偿转让财产、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等行为,致使判决和裁定无法执行。在这个时候,行为人还不是“被执行人”,也不适用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解释。如果将“被执行人”变更为“当事人”,似更合理。至于诉讼进行前的类似行为,还不宜规定为罪,对于行为人“无偿转让财产、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的行为,受害人可依据合同法行使撤销权。
2、 协助执行单位或第三人与被执行人的串通(或在特定情形下未经串通)的实行行为。
这种行为在当前甚难查明。就以金融机构协助执行为例,当前金融机构已基本普及微机办公,在被执行人与之串通的情况下,临柜职工可以进行简单的操作,将被执行人的存款余额只剩一个零头;如果执行人员未要求进一步查看其帐簿和凭证,就很容易被蒙骗。更有甚者,即使执行人员要求查看凭证,金融机构会拿出一份事先准备好的支票或其他票据(空白票据存放于开户的金融机构,可由金融机构职工临时填写应付法院执行)。这种串通行为具有更强的隐蔽性,因为在表面上金融机构对法院执行公务采取的是积极协助的态度。有时虽未经串通,金融机构也会想方设法为开户单位“保全”其财产。当然,以上的情况极其个别,但社会危害性不可小觑。
3、 逃匿行为。
为避债举家消失,法院的判决、裁定形同白纸。这种情况绝非少数。本文前述“陈建明拒不执行人民法院判决案”即是一例。在这种情况下,一但确知被执行人下落且其有履行能力者,均应视为“情节严重”而治之以本罪。

四、关于诉讼程序
某法院在执行一宗案件时,被执行人黎某拖欠150多万元债务拒不清还,并在诉讼前大量转移其个人财产,使法院采取的财产保全措施数次落空。进入执行程序后,法院从黎某家中搜出的财务账册和单据里发现黎某在法院执行期间还向他人借出现金40多万元。鉴于黎某的行为已涉嫌犯罪,该院在对其进行拘留后,将证据材料移送公安机关立案,公安机关经过侦查,报请检察机关批捕,但检察机关却以行为人的行为不属情节严重为由一直拒绝批捕,结果黎某在司法拘留期满后即逃去无踪,使该院对此案一直无法执行。类似黎某行为的例子在法院执行中并不少见,但由于法网太疏,很多赖债者从其不法行为中尝到了“甜头”,对其所负的债务能拖得拖、能逃得逃、能抗得抗,根本不把法院放在眼里。①
关于追究本罪的诉讼程序之悖论,学界的文章已经很多见了。根据六部委《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第4条的规定,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犯罪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有学者认为,这类犯罪的立案管辖权由公安机关行使,导致刑事诉讼程序不科学,在司法实践中可操作性不强,不能有效打击犯罪,客观上损害了法院的权威,对赖债和抗债的被执行人不能产生有效的威慑作用。这使得法院在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侦查和批准逮捕中扮演了尴尬角色,且产生一些实践操作上令人困惑的问题:法院在这类案件的立案侦查、批准逮捕和审查起诉中处于什么地位,充当何种角色?在公安机关或者检察院不同意立案侦查、批准逮捕或提起公诉时,法院是半途而废,还是据理力争?在公安机关、检察院询问证人、被害人的过程中,法院执行人员是否以证人或被害人的身份接受调查?将案件依法移送行为发生地的公安机关立案查处是由法院以决定的形式作出的,那么,法院的意见对公安机关、检察院来说是公文还是证据?因此,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犯罪的立案管辖权由公安机关行使,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弱化了法院的公信力,违背了司法独立的原则。②
笔者认为,刑事诉讼法制定的目的,是保证刑法的正确实施。在一般情况下,侦查、检察和审判机关各司其职,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共同完成打击犯罪,保障人权的任务。但就本罪来说,机械地坚持和强调司法机关之间的制约,不利于对犯罪的打击。现在已经失效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26条“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二条第一款第(六)项的规定,应当追究有关人员刑事责任的,由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直接受理并予以判决;在判决前,应当允许当事人陈述意见或者委托辩护人辩护”的规定,自有其合理性,可使司法活动的阻碍和浪费最小化,效果和支持最大化。

五、对本罪处断的几点建议
我国刑法强调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认为刑罚只是一种手段,目的在于教育。屡禁不止的暴力抗法事件和执行难的不可缓解,给我们提供的信息也许就是对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打击效果是不明显的。笔者认为,目前对本罪的法定刑宜加重,特别应当注意重典惩治暴力抗法行为,保持刑罚适用的严肃性,确保刑罚效果。
1、 加大打击力度,严惩暴力抗法行为。